1 產能嚴重過剩
由于行業準入門檻的調整和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鍋爐制造企業數量劇增,行業規模不斷擴大,但產業集中度低,產能嚴重過剩。根據中國電器工業協會工業鍋爐分會歷年的統計,2010-2014年行業產品產量分別位列行業前20名的企業的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例為31~16%,其中五年來一直位列行業前20名的10家企業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例在10~17%,可見行業生產集中度有逐年降低的趨勢,這與許可證的門檻過低、行業企業間惡性競爭有很大關系,有待進一步規范和提高。
2014年全國工業鍋爐的產量為55.81萬噸,到2014年底全國擁有B級及以上制造許可的鍋爐制造企業770家,平均分配到每家B級(及以上)鍋爐廠(不含專業的電站鍋爐廠家)的產量也只有700蒸噸/時左右。這意味著,全國工業鍋爐的產能已經超過需求的至少30~50%(況且還有600多家C、D級鍋爐廠的產能還未考慮在內),工業鍋爐產業已經發展到一個充分競爭的階段,工業鍋爐產品技術已不足于成為制造廠家的核心競爭力。
2 產品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不足
我國工業鍋爐企業眾多,設計研發水平不一,多數缺乏研發創新手段和能力,能夠獨立進行產品開發設計、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只有幾十家,不到取證企業總數的10%,絕大多數企業的產品是“引進”別人技術,做一些更改、調整工作。與此相對應的是:
(1)企業研發投入普遍不足。據分會統計,近五年來,行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當年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多在3%以內,且多以設備投入為主。
(2)研究基礎非常薄弱,手段落后,力量分散;產品設計技術、設計水平低,多是基于經驗積累,缺乏理論提升,技術規范相對滯后(大多計算如熱力、水動力、煙風阻力計算仍采用前蘇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設計方法);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主體缺失,燃燒、傳熱等共性、關鍵技術及基礎理論缺少深入研究和突破。
(3)新技術應用不夠,鍋爐技術沒有很大突破,造成國內鍋爐產品技術和產品結構趨同、同質化嚴重。
產品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不足導致價格競爭成為獲得用戶的主要手段,一味降低價格已使得部分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也嚴重影響了行業經濟效益和技術水平的提高,鍋爐行業健康發展后勁不足。
3 行業產品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程度不高
由于工業鍋爐行業制造企業眾多,規模化集團化企業少,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生產能力低,無法形成規模化生產,產品質量、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大多數企業人均勞動生產率難以突破80萬元;另一方面,產品雷同度大,企業間的競爭特別是價格戰愈演愈烈,一些企業不計成本拼市場、增產不增收的現象持續存在,使行業的產品集中度一直得不到顯著的提高,企業則是大而全、小而全,專業化、專門化生產欠缺。
4 產業鏈相關環節缺乏良性協調配套
雖然工業鍋爐制造企業生產需要取得相應級別的制造許可證,也需要制造、檢驗設備等基礎投資,但是工業鍋爐行業準入門檻比較低,產業鏈上其他相關環節(包括原材料供應,產品安裝、運行、維修、改造,燃料供應,輔機配套,銷售服務等)的準入條件和門檻更低,相關環節之間發展極不均衡、延伸也不易,技術更新緩慢,與主機技術進步不同步,既沒有形成良性的配套、協調機制,也不利于鍋爐行業制造企業向制造服務業的轉型升級,嚴重影響工業鍋爐總體技術水平和質量水平的提升和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5 鍋爐產品質量與制造工藝水平總體不高
近年來,我國工業鍋爐行業的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與國外的差距也逐步縮小,但產品的檔次依然不高,缺乏在國內外叫得響的知名品牌和領軍企業,現有的行業排頭企業發展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
(1)鍋爐行業技術人員及熟練技工流動頻繁且嚴重不足,缺少擁有精湛技術的技工已成為阻礙我國鍋爐企業轉型升級、提高產品質量的主要因素。
(2)制造工藝水平總體不高,主要表現在機械化、(半)自動化生產工藝技術和設備在鍋爐制造工藝中還未得到普遍應用,許多企業特別是一些C、D級的小廠,其加工方式多數仍然停留在手工方式,如大量的手工焊接工作。
(3)我國許多鍋爐企業的設計雖然采用了計算機技術,但也僅僅是由計算機代替人工繪圖,離真正的輔助設計(CAD)技術還有不少差距,基于信息化技術的管理系統在我國工業鍋爐行業僅有少數企業得到初步應用。一些企業的互聯網實踐還只是停留在初級的電子商務,互聯網思維并沒有真正滲入到企業經營過程中;
(4)企業缺乏工藝規劃協調,生產布局混亂、工序質量總體不高。多數中小型工業鍋爐生產廠家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隨意擺放,設備與待加工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不能形成良好的物流關系,嚴重降低了生產效率、單位面積產值甚至產品質量。再者,工藝與設備的更新缺少工藝規劃的協調,前后工序節奏不平衡,設備基本上均處于獨立使用的階段,不能實現網絡化管理,影響企業的均衡生產。
(5)企業工藝管理、質量管理水平普遍退步。不少企業的工藝部門不是被撤銷就是被合并或弱化,工藝人員青黃不接的現象日益嚴重,“三按”生產等工藝紀律得不到有效執行,對于添置的生產設備也因人員素質、人員流動、操作培訓、操作規范、設備維護等的影響,未能真正發揮作用。有的企業的質量手冊內容與本單位生產實際不相適應也未嚴格執行;有的企業的質量手冊僅僅為了應付各類審查、檢查之用,沒有在生產實踐中應用。
6 工業鍋爐行業多頭管理,缺乏規劃引領
行業發展缺乏綜合規劃的引領:一方面行業進入門檻降低導致鍋爐制造企業數量的激增,產能嚴重過剩,原本就不足的行業技術資源進一步稀釋;另一方面行業的共性和關鍵技術未能組織有效的攻關和創新,涉及鍋爐節能、環保、安全運行等方面監管的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在政策、法規、標準等方面缺乏協調和相對統一的歸口及有關職能的協調集中,要么越位,要么缺位。
7 行業管理體系與市場發展和技術創新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目前我國工業鍋爐制造行業在鍋爐的生產、安全、環保和節能監督職能分離,且事前、事中、事后都有監管,但主體責任一直不十分明確,從目前日趨明確企業的主體責任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我國鍋爐的現行管理體制已越來越顯得管理過多,有的在增加企業負擔的同時已影響到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和業務轉型等。如企業鍋爐新產品的安全與節能審查,一方面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另一方面影響了企業的生產進度和交貨周期,再一方面不利于對企業的核心技術知識產權的保護和技術創新;再如與鍋爐相關的行政許可設計制造、安裝、維修等諸多方面,鍋爐企業要開展相關業務須分別取得許可,這同樣既增加企業負擔,又不利于鍋爐企業業務的拓展,不利于企業由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轉型。
|